“完美代糖”也许并不完美 代糖赤藓糖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甜蜜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永恒追求。我国一直是糖类消费大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的《2002—2012年中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摄入状况及变化分析》表明,10年间我国居民含糖食物消费上升了31.9%。
天然糖存在于水果、牛奶等天然食物中。甜食、饮料在加工时,普遍使用白砂糖、果糖、果葡糖浆等添加糖作为甜味剂。过多摄入糖会影响健康,为了既满足对甜蜜的渴望,又不损害健康,代糖应运而生。
代糖是甜味剂的一种,通过刺激味蕾将甜的感受传递到大脑,热量很低或不含热量。代糖可以分为人工代糖和天然代糖。之前的研究发现,人工代糖可能有致癌、致盲等风险。相比之下,天然代糖则安全性更高,其中最受追捧的是赤藓糖醇。
赤藓糖醇有其独特优势:几乎没有能量,不升高血糖,也不刺激胰岛素分泌,有利于减肥和改善代谢。风味更好,更接近普通糖的口感。且对胃肠道刺激更小,不易引发腹泻等症状。
就在大家竞相追捧“完美代糖”时,2023年国际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发表的一项来自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指出:赤藓糖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研究人员在对接受心脏风险评估的患者进行队列研究时发现,多种多元醇甜味剂在体内的循环水平,特别是赤藓糖醇,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相关。随后,在美国和欧洲国家进行的研究证实了这种关联。研究指出,在生理水平上,赤藓糖醇可增强体外血小板反应性,增加体内血栓形成;赤藓糖醇既与MACE发病风险相关,又会促进血栓形成。
上述研究震惊了国内外,尤其在健康食品行业引起了巨大反响。通过研究进一步评估赤藓糖醇的长期安全性十分必要,于是相关研究相继展开。
在一项特定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血液中赤藓糖醇浓度越高,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越高。研究人员对1157名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士的空腹血浆样本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在这些人中,血液中赤藓糖醇浓度越高,发生心脏病、脑卒中、死亡等不良事件的风险越大。
另一项覆盖4000多名心血管疾病高风险者的研究证实,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较高的人,患心脏病、脑卒中,以及死亡的风险更高。
不过,该研究也有诸多局限性。第一,研究对象主要是MACE风险较高的中老年人群,意味着这是一篇有针对性的研究,并不具备全社会的普适性。第二,实验中赤藓糖醇用量远超过普通人日常摄入量。志愿者被要求在2分钟内摄入含有30克赤藓糖醇的饮料。目前市场上的“0糖”饮料中,赤藓糖醇的添加量约为1.5~2克/100毫升。一罐300毫升的无糖饮料,只含有4.5~6克赤藓糖醇。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暂时不必谈“代糖”色变,虽然甜味剂对于人体的长期影响并不明确,但并不意味着代糖的危害比果葡糖浆等添加糖更大。
比起添加糖带来的血糖冲击,低热量、低升糖食品的优势仍然显而易见。只要控制摄入量,代糖在满足我们食欲的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体重和维持血糖。但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不建议以代糖作为放纵的借口,适当替代可以,“敞开吃”可不行。
热门相关:战神小农民 鬼喊抓鬼 凤惊天之狂妃难求 重生童养媳:枭宠不乖娇妻 九星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