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打开古人的冬至“朋友圈”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安绮】“冬至大如年”,今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冬至。
冬至,有“日南至”之称,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等,是四时八节之一,自古以来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冬至大如年”,古代冬至是全家团圆的时刻,如果古人也有“朋友圈”这一分享心绪的天地,我们不妨来看看,文人墨客们在冬至这天的“朋友圈”将会记录怎样的故事与景象。
《咏廿四气诗 · 冬至十一月中》
元稹〔唐代〕
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
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
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绮筵。
万邦歌有道,谁敢动征边。
翻开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冬至十一月中》,一览冬至的特征与习俗。冬至是阴阳二气交替之时,阳气开始回升。在周朝,冬至是新年。这一天,木星运行到最北端,太阳运行到最南端。人们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拜庆之声不绝于耳,筵席之上,欢声笑语交织成一幅盛世图景。
《冬至》
王安石〔宋代〕
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
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
幽闲亦聚集,珍丽各携擎。
却忆他年事,关商闭不行。
转至北宋都城开封,是王安石眼中的冬至佳节市井繁华。都城广开博路,他欣喜地看到儿童的笑脸,市井的喧嚣声中是生活的烟火气,也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唐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在外宦游的白居易,于冬至之夜,孤独地坐在驿舍之中,只有灯影相伴,思绪万千。遥想家中的亲人、或许也正围炉夜话,谈论着远方的自己。这份淡淡的乡愁,穿越千年,依旧触动人心。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杜牧〔唐代〕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杜牧的冬至,又是另一番滋味。身在异乡,偶遇冬至,想到在京城的弟弟,更是难以释怀。他托使者寄去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对亲人的深深挂念。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苏轼〔宋代〕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至时节,阳气开始回升,但大地仍尚未回暖,苏轼却选择独自出游,不畏严寒,不惧孤独,以一颗超然物外的心,去欣赏这份冬日的静谧与清冷。他的这份独来独往,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
打开古人的冬至“朋友圈”,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风景,感受到了多样的情感交织。从元稹笔下的冬至景象,王安石眼中的市井繁华,白居易心中的淡淡乡愁,杜牧笔下的兄弟情深到苏轼独游的豁达心境,都是对冬至这一节气最生动的诠释。
这些诗篇也引领着我们穿越千年,触摸到那些温暖而真实的情感脉络。让我们在古人的冬至“朋友圈”中,汲取无尽的力量与深邃的智慧,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面对生活的风雨,珍视每一次家庭的团聚,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与温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