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打造“最上海”的城市IP

城市空间是电影中故事展开的舞台,观众通过电影这种媒介认识和了解城市的建筑、街区,建立与城市更为深刻的情感联系。当前,上海正在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电影艺术应更好地肩负起自身的文化传播和形象塑造责任,打造“最上海”“有故事”的城市IP文化标识。

元旦前后,电影《爱情神话》的热度不断攀升,年轻导演以上海衡复的梧桐深处作为烟火气息书写空间,用沪语演绎上海屋檐下的人文故事,镜头内外洋溢生活气息。

城市空间是电影中故事展开的舞台,观众通过电影这种媒介认识和了解城市的建筑、街区,建立与城市更为深刻的情感联系。当前,上海正在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电影艺术应更好地肩负起自身的文化传播和形象塑造责任,打造“最上海”“有故事”的城市IP文化标识。

电影是表现城市软实力的绝佳载体

电影和大都市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电影记录着某个特定时间段里的特定空间,城市电影不仅记录和反映着现代城市生活,同时也影响和塑造着以现代城市为标志的新的文化空间和社会关系,两者通过“记录”与“影响”建构起一种复杂而多元的互动关系。

电影因城而生,因城而变,具有城市性。电影诞生、发展于城市,城市给电影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创作空间。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理论认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构成了“城市意象”,还有学者把方言、文化等存在视作非物质性意象元素,这也是每个城市中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别之处。城市因素镌刻在电影作品的镜头画面、情节故事、人物性格中,被赋予主观情思。

电影塑造着城市形象,也是人们理解、感受城市的一个视角窗口。城市空间是电影最为常见的故事舞台,塑造着观众对城市的感知与认识。那些广为流传的经典电影对城市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引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即使没有去过罗马,也可以通过伍迪·艾伦的《爱在罗马》,与电影主角一起站在高处俯瞰罗马城,尽情包揽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融入被称为“永恒之都”的罗马;如果曾经去过巴黎,也可以跟随《午夜巴黎》的男主角,再次漫步塞纳河畔,将真实的场景与自身体验建立起更为深刻的联系;观众就是更多的通过电影这种媒介的描摹与传播,认识和了解伦敦、维也纳、布拉格、西雅图的建筑物、交通等物理设施,更深入的体会被遮蔽的人文艺术理念、伦理精神建构等人文气质。

上海电影已成为上海城市重要文化标识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早在世界公认的电影正式诞生后的不久,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闸北西唐家弄的私家花园——徐园的又一村茶楼,放映了电影,自此,电影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上海成为中国唯一的电影生产基地和消费中心,“上海电影”一度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

电影是上海都市文化的表征,已经构成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影像群。一大批以上海为背景的影片,反复描绘上海万花筒式的多元风貌。在早期的影像中,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马路天使》到40年代的《万家灯火》《天涯歌女》等,在众多优秀的上海题材影片中,很多有张力的情节都是利用上海建筑本身的特色空间来建构情节、镜头的。上海独特的城市空间为展示丰富复杂生活场景提供了多种叙事可能,电影与上海互为叙事表里,互相交织缠绕,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上海取景魅力值与日俱增,助力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伴随着城市升级、产业转型,城市空间蕴藏着丰富的戏剧性结构,海派风情十足的衡复风貌保护区,市井烟火浓郁的苏州河畔,以及大量的工业遗存、交通空间重构、老民居微更新都在不断充实上海的外景素材,让电影更有超乎想象的多样性,也赋予了建筑人格化的特征。遍布全城的红色文化气质、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富有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与电影互为叙事表里,互相交织缠绕。仅2020年以来,《1921》《大城大楼》《革命者》《红船:开天辟地》等多部电影里上海元素频频出现,有着强烈上海生活质感。近年来,跟随剧中人去取景地打卡,成为一种时髦的网络社交方式,上海取景的故事往往与城市中来来往往的人交心,共同勾画着一个充满底蕴与浪漫、欲望和奋斗的上海,让外界更能理解上海城市的品格、气质和魅力。

持续推动上海电影的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上海,早已将电影深深刻入了城市的基因,并内化为最重要的城市文化特色。持续推动上海电影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其从中国电影的源头、电影作品的码头到电影创作的源头、电影事业的潮头的飞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重磅推出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借用电影丰富的影像表现力和大众传播力提升城市软实力。上海具有深厚的电影文化土壤,电影是“能人”经济,要发挥上海国际电影节效应,广发英雄帖,集聚更多优秀青年编剧、策划、制片、摄影等人才与拔尖的表演人才等落户上海,把更多的电影人才从“北漂”“横漂”吸引到上海来“沪漂”,推动上海朝着影视后期制作中心和影视创新策划中心发展。

二是加大扶持低成本电影的力度,通过“低成本电影节”“青年电影制片厂”等这样无门槛的活动和影像比赛占领电影的未来高地。电影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和人才,中低成本的城市电影带动起一批有才能的电影创作爱好者,对于当下现实的关注和人文关怀,正在中国电影格局里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要搭建一个让青年影人从业余走向专业的平台,为其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让能够弘扬城市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反映人文精神、创新电影美学的原创上海竞相绽放。

三是提升海派文化的叙事能力,打造具有上海识别度的城市文化标识。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是上海城市之魂。一直以来,上海在衣食住行方面形成了熟悉的上海符号。“穿在上海”构成了这个都市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象征。如今,上海时装周已成为中国原创设计发展推广的最优化的交流平台,上海日益彰显全球“时尚会客厅”的特质,成为全球时尚风向“担当”。而“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分别在“住”与“行”方面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上海电影创作的立足点在于本土化,这也是观众的共情点。上海题材电影要把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变为可感知的内容,从主题意蕴、故事结构、叙事策略、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和审美范式等方面,对城市的内在气质进行再创造与再语境化,凸显海派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多元性、扬弃性与契约精神。

四是以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态度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人群感知度的城市IP。电影的社会显示度很高,比小说、话剧、戏曲等艺术样式更易于被广泛传播,也更具影响力,在打造城市IP方面应更肩负起文化责任。上海的城市IP应该具有时间与空间连接性,能够与上海既有的历史故事、人物、地理特征发生关联,也可以与上海原有的电影形象,如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等实现穿越,还可以与世博会的海宝、进博会的进宝甚至上海迪士尼的玩偶一起游上海。(陈世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