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跃锦江 水润城兴

通讯员 田爱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7月27日,2024锦江周末龙舟挑战赛拉开帷幕。来自省内外共42支队伍,在锦江河面上展开激烈角逐,围观的游客和市民布满河岸,欢呼声此起彼伏。

龙舟,已成为碧江区的一张响亮名片。特别是每年端午时节,锦江上的龙舟赛事更是盛况空前,今年端午前后就有超过25万人到碧江观看龙舟赛。

凭借山好水美的生态优势,近年来碧江区通过打造龙舟品牌赛事,弘扬龙舟文化,推广龙舟运动,丰富体育与文化载体,推动文旅、体旅融合发展。

一桨划过五百年

“四面青山楼外楼,新装巧扮最风流。多情最是锦江水,一步依依一回头。”诗人廖经天曾游历铜仁,写下此精美佳句赞美锦江。

发源于梵净山的大江、小江,穿过原始丛林,越过高山深谷,绕过古村古寨,经过一番蜿蜒曲折,最后于碧江区汇成美丽的锦江。

锦江两岸,峰峦叠翠,奇山秀水,有风帘苍翠、烟柳画桥、渔舟唱晚之美景,亦有山水相依、景田相望、景城交融的妙境。

碧水锦江,水接潇湘,进洞庭,入长江,曾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舟楫往来,商贾云集,极尽繁华。

千百年来,锦江两岸,土家、苗、汉等民族择水而居,在生活生产中创造了绚烂多姿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龙舟文化也是其中之一。

相传龙舟赛,最初是当地祭祀活动的一部分,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逐渐成为习俗,每当端午之际,村民都会自发组织龙舟队,进行划龙舟比赛。

有史料记载,锦江龙舟竞渡,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便有“江阁邀宾笑倚栏,画船齐逐万人看”的盛况。

一桨划过五百年,碧江龙舟赛在悠悠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碧江区于2009年获得“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称号;2011年,“碧江赛龙舟”作为传统体育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腾锦江文韵新

今年77岁的胡通云,从十几岁便开始扒龙舟,不仅是碧江龙舟队伍里的老鼓手,还是一名制作龙舟的老匠人。他说:“我从十七八岁就年年参加龙舟赛,一听到鼓点声就兴奋。”

扒龙舟在碧江深受群众喜爱,民间也多有制作龙舟的匠人。据介绍,碧江区的龙舟制作工艺,祖祖辈辈相传。2012年,胡通云等5位匠人被列入碧江区县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经历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碧江龙舟赛形成了鲜明特色,展现出独特魅力。自2008年起,每年端午,当地都会举办中国传统龙舟大赛。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碧江龙舟文化传统赛事得到了规范化、专业化的提升。该区建设龙舟基地,成立龙舟协会,制定了比赛规则和训练体系,使得龙舟运动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如今,碧江赛龙舟已从独特的地方民俗逐渐演变为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成为展示铜仁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今年的中国传统龙舟大赛期间,除了精彩的龙舟赛事,碧江区还举办游江活动、农民艺术周活动、农特产品展销会等7项系列活动,全面提升群众参与度和赛事影响力。

以文化作底蕴,以体育作载体,碧江深耕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积极利用锦江河丰富的自然水域资源、广泛的体育群众基础,通过体育赛事独有的魅力,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体育、旅游等融合发展。

一江碧水润铜城

龙舟文化之所以能在碧江传承数百年经久不衰,并在新时代焕发新气象,都因有锦江的浸润。

锦江全流程158千米,是铜仁的母亲河。正如贾平凹在《说铜仁》一文中说:“城在山窝子里的多,但江从城中穿过的少,竟然三江穿过,城分为四,十三桥卧波的只有铜仁。”

锦江河床宽120米至180米,深10米至30米,直道在800米至1500米的有4段,水流平稳,为龙舟竞赛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

多年来,碧江区将保护锦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围绕河湖保护和永续利用这条主线,协同推进流域“河长制”,让水质持续向好。同时,该区还在重点河段开展河道漂浮物及垃圾打捞工作,严查沿河排水口污水漏排直排问题,大力整治锦江环境,努力维持河道干净整洁。

此外,碧江还在锦江沿岸建设总长度超过23公里的健身步道,并从2019年开始,在原有步道的基础上,对其中的7.5公里进行了提质改造,串联了智慧健身房、公共阅读空间等便民服务设施,切实提升市民幸福感。

山环水绕,山水相映,山光水色绘成了一幅奇异的水墨画。画中的碧江,既有山城的灵秀,又有水乡的妩媚。放眼望去,城在水中,水在山中,山在城中,别有一番韵味。

水是万物之源,也是万物之本。碧江区以“河长制”为抓手,加大对锦江的保护治理,持续擦亮绿色发展底色。同时以水为介,以赛为媒,不断挖掘锦江蕴藏的丰富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新城。

热门相关:重生娘子在种田   退婚后我嫁给了前任他叔   娇妻在上,蜜蜜宠!   重生八零俏佳妻   娇妻太甜:禁欲总裁,别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