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防灾应急国际合作情况如何?应急管理部介绍
今天(14日)上午,应急管理部在国家应急指挥总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情况。
发布会上介绍,我国目前已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获取了我国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要素、主要承灾体、综合减灾能力、历史灾害和重点隐患数据,完成了国家、省、市、县4级6大类灾害和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这些宝贵经验,将帮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自然灾害治理。
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副司长 袁艺:我们愿意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享交流普查形成的风险要素调查和综合风险评估区划技术方法、业务软件建设、成果应用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开展类似工作的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为全球自然灾害治理提供实践经验。
会上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风险高,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灾害治理领域合作愿望强烈,即将正式宣布建立的“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对于推动新时代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司司长 刘为民:“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政府间合作机制,聚焦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三个领域。
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强在国际救援能力方面的建设,在加强建设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同时,组建了中国救援队,我国成为亚洲首个拥有两支通过联合国测评的重型救援队的国家。
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副司长 李胜利:中国救援队组建以来,分别赴莫桑比克和土耳其,成功开展了两次国际救援行动,充分展现了我国国际救援力量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精神风貌。另外在一些难度较高的救援任务中,许多其他救援队伍也主动找到中国救援队来寻求支持和帮助,充分体现了对中国救援队能力的高度信任。
会上,应急管理部发布了《“一带一路”国家灾害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以公开的全球灾害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全面、综合、系统分析灾种的变化趋势和对不同经济体的影响差异,辨识主要灾种的风险特征和发展趋势。
《评估报告》分析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是全球灾害损失最严重区域之一,呈现明显的多种灾害类型集中分布的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因此更需要借助合作机制深化交流、拓展创新、提升能力、共同应对。
据了解,本月16日,“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将在北京举办,届时将有6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区域组织的76家机构线上出席,其中外方正部级代表达41位,近40个国家驻华使馆和国际组织现场参会。11月15日至17日,2023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还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