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玩以外 《动物井》还破解了“大屁股电视”的秘密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显像管电视,或者叫它的俗名“大屁股电视”,已经是完完全全的淘汰品了。分辨率堪忧,原理限制屏幕面积,画面模糊……它们和如今的显示设备根本无法同台竞技,除了一个领域——怀旧游戏。
因为在怀旧这件事上,电子游戏已经不止一次拒绝“向下兼容”了。
看看隔壁的怀旧是怎么向下兼容的:当制片厂用4K分辨率修复经典的胶片电影时,古旧的色调不会改变,卤化银带来的颗粒感也不会消失;当现代音乐家打算做一款怀旧风的曲目时,经典的合成器和鼓机音色早已数字化,就躺在硬盘里等待调遣。
然而,当一个游戏制作人想要还原儿时记忆中的老旧画面,如何让现在的高清显示器看起来和大屁股电视(以下简称CRT电视)一样“烂”,成了一个难顶的坎儿。
不过近期大热的独立游戏《动物井》正是这一绝活的高手。
CRT电视的“魔法”
在经过广泛的好评轰炸之后,《动物井》的伟大已无需多言。
不论是巨量的内容;还是只有34MB的大小;还是知名油管主播“游戏驴子”的“复仇”故事,都给这部独立游戏带来了极大的话题度。
然而,在以上这些爆点之外,它让我一见钟情的,其实是设置中默认开启的“扫描线”选项,一个绝佳的CRT电视滤镜。
《动物井》的像素画面和其他的游戏看起来有些不同。最直观的体现是每两行像素的中间,都有浅色的横线隔开,乍一看还好,但放大之后,整个画面就显得“麻麻赖赖”的,不仅如此,游戏中的每个像素都显得十分粗大且模糊,让你怀疑是不是分辨率调错了。
放大后的画面,是不是麻麻赖赖的?
神奇的是,如果你没有拿着放大镜去纠结这些细节,远看之下,它们反而让画面看起来有种特殊的质感,一种说不上的温暖和梦幻感。
而这,就是CRT电视的“魔法”。
你也许听说过CRT的显像原理:用电子束轰击荧光粉发光,从而显示图像。然而由于电子束边缘不够锐利、荧光亮度高等原因,像素点的光并不只是集于一点,而是会溢出自己的地盘,向外扩散,越亮的像素点扩散越明显。
CRT电视的色彩,与现在的电视(或显示器)有很大不同
从显示效果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缺陷,像素点彼此的颜色相互溢出渗透,模糊的问题便是由此而生,但当它显示游戏画面时,这些缺陷反而成了一种特色。
《恶魔城》中德古拉的红眼睛其实只有一个像素点,借助CRT效果实现了特殊效果
面对那时马赛克一样的游戏画面,CRT从显示原理的层面将色彩、明暗甚至是不同的亮度相互融合,显示出漂亮柔和的画面。所有的像素点共同组成一个有温度的整体,而非冰冷的泾渭分明。
如果仔细观察《动物井》的游戏画面,你会发现以上这些都在游戏的计算之中。单个像素点的边缘被有意地做成了近似的圆形,模拟CRT粗大且边界模糊的像素点;亮色的像素点比暗色的更加饱满,放在一起营造出了色彩扩散的效果。
《动物井》亮色的像素更加饱满
除此以外,开启这一效果的选项名字“扫描线”本身,也是一种专属于CRT电视的效果。
名为“扫描线”的时光机
早期的电视标准中,出于均衡亮度,节约带宽等目的,提供了一种如今看来十分奇葩的显示方法——“隔行扫描”,即显示器上的奇数行和偶数行交替刷新,这样画面亮度更均匀,而且只用一半的传输带宽,就可以显示分辨率更高的画面。
《红色警戒2》的真人过场动画就采用了隔行扫描的格式存储,如果暂停一张画面,我们就可以看到由于两帧交叉而形成的拖影。
在那个时候,任何节约都是有意义的。这一将画面输出砍半的做法,既然可以用来节约传输带宽,那也可以用来节约游戏机珍贵的算力。因此,游戏开发者们,选择仅输出奇数行的画面,并将偶数行空置,由此便在画面上形成了一条条的黑色的线。
《动物井》画面中的黑线正是致敬这一效果。
和前面说到的模糊效果一样,画面中间出现黑线,当然也不算什么好事,但也同样帮助游戏画面变得更好看。“扫描线”的存在,相当于直接“关掉了”一半的像素,因此画面中的暗色部分会显得更暗,而亮色的部分由于光线溢出的效果存在,反倒不是那么受影响。
这事实上近似于如今被显示器厂家热炒的“HDR”效果,极大地提高了画面的对比度。在深浅色交替出现的部分,阴影效果更加真实。同时,在扫描线的“掺和”下,画面中原本过于艳丽的低深度色彩被稀释,变得暗淡而偏向真实世界中的色彩。
砖墙上的阴影纹理更加真实,角色的衣物色彩也更加真实
当然这里还有一些私人情感,有些怀旧玩家就是喜欢画面中如雕版刻线一样的纹理,这一点就见仁见智了。
雕版刻线画
怀旧之外
随着游玩的深入,我发现《动物井》其实并不只是为了怀旧而怀旧,这一层滤镜还是给画面“找补”的补丁。制作者不只是需要CRT的怀旧感,更需要利用它的优势,来辅助游戏的体验。
相比于许多其他的“像素游戏”,《动物井》的画面相当“简约”:主角只有8×8个像素的大小,和一个砖块大小一致,然而在这些实物之外,实时光照、烟雾、爆炸等花里胡哨的现代效果却常常让1/3个屏幕同时动态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