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讨好死宅,地球毁灭了258次:谈废土文化为何盛行
“头一位天使吹响了号角,冰雹与烈焰夹杂着鲜血落向大地。世界的三分之一被烈火烧毁,草地卷着火苗,冒着浓烟。”
——《圣经:启示录》
如果有幸同一位中世纪土著谈论“世界末日”,那么其想象力的上限,八成也脱离不了“天启(apocalypse)”或者“天柱折,地维绝”之类。毕竟在那个年代,人类还老实地呆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任何有创意的想法都会被当成异端、精神病或是疯子。谁能料想,数千年间不断积蓄的暗流——科学,随后爆发出了改天换地的力量,让人兴高采烈地扔下了手里的泥巴,操弄起了“E=mc2”等深不可测的理论。时代潮流轰轰烈烈,席卷而下,直到广岛和长崎上空飘起了蘑菇云。这时,不再懵懂的人类这才意识到,世界末日已经不是个伪命题了。
一瞬间,人类对于末日的联想摆脱了一切束缚,但又真正被摧毁殆尽。外星人入侵、核战争、生化危机、人工智能……仅此四例,几乎足以将几十年来世界末日的题材一网打尽。在其中,外星人的话题早在二战之前的科幻黄金时代就已有之:它是二战前兴起的、唯一末日幻想,也是唯一的、缘起于外力的末日幻想,但在后三者之前,它的表现力简直相形见绌:是啊,当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头顶悬挂着一把用头发丝系住的剑后,怎么能不彷徨和焦虑,又怎能去为幼稚的、“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买账?
原子弹使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彷徨
废土的吸引力何在?首先,它根植于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可以说是一切宗教产生的根源之一,也是无数哲人学者苦思一生的命题。而世界末日,虽然对于个人来说尚不真切,但已经的的确确矗立在地平线的彼端。此情此景,人们展开大量对此的想象描写,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正如探讨死亡时,人们热衷的是死后何去何从,而不是死亡的瞬间,末日的重点自然也不是末日,而是废土。不同于其他,废土文化拥有两个最显著也最容易出彩的特征:一是文明的断层与延续,二是人性的挣扎与抉择。
随着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科学知识还是技术能力,分工的细化是一种必然。然而,随着知识与技术体系愈发庞大,维系文明社会的基础便愈发复杂、精致和脆弱,假如各个部分的联系一旦土崩瓦解,随之而来的就是可怕的大衰退(具体情况可以参见阿西莫夫的《基地》正传三部曲,或者直接假设,你在的城市突然没有了发电厂)。漫步于断壁残垣之间,你的脚下,就是一个文明的尸体。单从审美来说,这种你未曾见识的、四顾茫然的凄凉,其实正是废土独有的魅力。
文明的崩坏往往是废土最直观的第一印象
但废土也不仅仅是文明的废墟,它所孕育的崭新文化同样给人带来别样享受。在今年上映的大获好评的影片《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中,编剧甚至为那个狂野世界精心设计了新的语言风格:在仅有的书本中学习知识,书面语被滥用于口语;社会破灭导致文化断层,语法变得七零八碎……汽车——权力与力量的象征——更是被捧上神坛,成为新时代的宗教。这种畸形得触目惊心的文化,恰恰是废土令人迷醉的一点,也是值得社会学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点。
废土,让生存成了一种稀有资源:除去缥缈的上古时代,再没有什么比废土,更能阐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的含义。为了活命,是否值得脏了手也脏了心?为了救赎世界,是否值得牺牲所爱之人?这样的疑问,顽皮狗思考过,telltales也思考过,于是诞生了《美国末日》和《行尸走肉》……对试图把游戏打造成“第九艺术”的开发者们来说,只有从废土的荒原之上,才能培植最震撼人心的拷问。
“值得吗?不值得吗?”是废土题材中最发人深省的拷问
废土文化并未随着二战的渐行渐远而没落,相反,它更加兴盛。美苏冷战、区域战争、切尔诺贝利……民众脆弱的神经被这些事件折磨着,让恐惧感变得越发灼人。冷战气氛浓厚的地方,废土文化的痕迹也更深重。乌克兰制作的地铁系列游戏(《地铁2033》《地铁:最后的曙光》)差不多是这个国家最为著名的作品了,而对于国人,尤其是玩家来说,它所改编的原著小说(《地铁2033》《地铁2034》))也几乎是当代斯拉夫通俗文学(刨去海量世界名著不提)中少数有存在感的家伙。
这样的背景培育出的废土游戏恐怕会充斥着生存、恐怖、挣扎之类的要素,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消逝的光芒》《辐射4》……近年的废土游戏大多更像是一座关于末日的主题公园,或者说,是一场废墟中的狂欢和盛宴。是的,自二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经历了媒体历年轰炸,终于练就了百毒不侵的神经,加上地球奶奶艰难地撑到了21世纪,曾经的那种恐惧,恐怕已经不再是那么强烈了。只是,当人们不再担心从天而降的蘑菇云时,他们难免又生出新的欲望。现代废土文化的愈演愈烈,大概是因为废土的另外一个特征:荡然无存的秩序。或者说,荡然无存的旧秩序。
小人物拯救世界,归根结底是一种西方式的中二病,但它毕竟是主流,而且与废土的背景高度贴切。因为在一个彻底崩坏的世界中,一切或先天或后天的光环都会被打回原形,无论原先是官是民,是贫是富,现在都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仅此而已。因此,把握世界命运齿轮的机会,对你对我,都是均等。在废墟中崛起的普通人的传奇,这种称之为屌丝逆袭也好、金鳞化龙也好的桥段,在所有题材中,也许是最没有违和感的。
平凡的主角,平凡(?)的狗
废土的存在,让惨无人性的杀戮成为求生的必要手段,让反目、背叛、争权夺利成为简单的消遣。无论善恶,你都大可以肆意扩张自己的欲望,从而释放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因为废土让每个人都获得了一个绝佳的借口:这是时代的选择——错的,真的不是我,这世界才真正该死。
可惜,任凭繁花如何绚烂,如何开谢,它植根的土壤都无法改变。笔者在接触过的废土作品中,只见过一种靠谱的结局,恐怕也是唯一可能的结局:主角使幸存者幸免于一场新的危机,继续着废土中日复一日的生活。很难想象一片废土可以真正被重建、被振兴,终究,废土还是废土,不曾被毁灭,也不会被救赎,它是一种故我的灰色地带,默默述说文明的渺小与伟大、人性的阴暗与光辉。
在真实的世界末日中,找不到《辐射》中那近乎乌托邦的避难所
但畅享废土的魅力之际,面对风格五花八门,成因却千篇一律的废土们,每个人心中怕是都会有挥之不去的隐忧。是啊,我们已经在一条危险的路上走了太久、太远,可我们又还是孩子,任何一步笨拙的摸索,都有可能化作坠如无底深渊的前奏。当末日真的降临,现实里的人类找不到安全的地铁站,更找不到101号避难所,我们拥有的一切,只是绝望。
毕竟,无论如何,在废土中被毁灭的,是我们唯一的一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