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创新机遇在哪里?“中关村”给出新方向

当最“保守传统”的农业,遇上最“跨界创新”的中关村,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来呢? 2024年4月29日,“中关村论坛”的“农业中关村”专场活动,给出了新颖的答案。

新角度:保障粮食安全,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谯仕彦,在做《饲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开场报告”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农业发展的创新做得不好,必然面临粮食危机、饲料危机;因此,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保障粮食安全。

谯仕彦呼吁,为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靠做“加法”,同时也要做“减法”。

“加法”方面,谯仕彦指出,饲粮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饲粮科技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要集中力量对提高畜禽水产养殖效率、研究应用低蛋白日粮、发展精准饲养和饲料精细化加工、推进种养加结合一体化农业和开发新型饲料资源等前沿科技开展攻关,加快建立可持续的饲料供应体系。他还介绍说,我们现在可以增加利用粮油果蔬加工的副产品、秸秆资源等,通过生物技术,做成饲料,让它们替代粮食,减少粮食的消耗。

“减法”方面,2024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全球正式启动“减少对抗微生物的需求,促进可持续农业食品体系转型”行动,旨在支持各国减少畜牧生产中对抗微生物的需求,内容包括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援助、能力建设和知识共享。此外,饲料也要做“减法”。谯仕彦指出,唯有科技创新能支撑豆粕减量,实现蛋白饲料的自主可控。通过全面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畜禽饲料中豆粕占比从17.9%下降到15.6%。

新探索:农业与农村,处处都有创新

北京平谷“农业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齐立兴,在《携手共建一流农业中关村》中,详细介绍了“农业中关村”的基本做法。他说,四年来,“农业中关村”依托北京平谷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整合全市资源,推动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所作为“核心引擎”,集聚发展;几年来,创新成果不断出现,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关于农业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季表示,有机物的循环利用有两大方向,一是肥料方向,一是饲料方向。这两大方向都有利于循环农业、创新农业向生态有机化发展。农业有机物的循环利用,不能“一烧了之,一排了之”,而要采用综合效益最好的“生物处理方式”。生物处理方式如果能够全面推广,对“碳达峰”与“碳中和”有着重大的价值。

在科技手段赋能美丽乡村建设这一议题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学者魏丹介绍,科技小院探索“涉水社区”面源污染控制“四位一体”的密云模式,有效解决了村内污水净化、废弃物处理难题。同时,通过支持“乡村振兴”,打造“林药复合”的林下经济,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快产业兴旺步伐,切实促进农民增收。此外,科技小院在文化创新,农旅融合等领域也起到积极作用。

新机制:打破数字孤岛,强化学科会聚

人工智能时代,农村亟需“数字创新”。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张玉山介绍了北京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配合社会组织,服务农业创新的最新动态,尤其是在“数字乡村”建设上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一级巡视员马荣才表示,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在“管理创新”上有重大突破。他建议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向“数字化”转型。

除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社会创新也很值得重视。斐济国立大学访问学者妮薇昌德女士,专门介绍了“农业发展中的性别问题”。她建议,应当重视女性在农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女性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利用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优势,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

2024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农业中关村”专场活动,由北京首科集团、北京畜牧兽医学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主办。北京首科集团董事长郭凤鸣表示,农业需要中关村、中关村助力农业创新。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民生的基础、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关村代表科技创新,唯有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生机活力。

在专场活动现场,部分研究院所和农业创新企业,发布了一批农业创新技术,这些“新生”技术,很有希望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为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贡献特殊的新力量。

热门相关:驭房之术   大唐扫把星   帝少宠妻有点甜   帝少宠妻有点甜   视死如归魏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