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中跑出建设“加速度”
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况玉
在青海广袤的大地上,川青铁路甘青段的施工正热火朝天地进行。从西宁站出发,铁路线穿越海东市、黄南藏族自治州,沿途建设工地一片繁忙景象。
目前,川青铁路甘青段已全面进入建设高峰期,各项工程正加速推进。预计2029年底,这条铁路将全线建成通车,将极大便利沿线各族群众出行,加强兰西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交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对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东祁连山隧道的挑战何在?
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古城乡山城村,东祁连山隧道内机械轰鸣,施工人员正操作着各式设备紧张作业。
钻孔作业中。人民网 况玉摄
“东祁连山隧道全长21.595千米,是川青铁路全线第二长的隧道,为全线控制工程,同时也是中国首例勘察阶段发现高压二氧化碳气体溢出的高风险铁路隧道。”川青铁路甘青段13标中铁三局项目经理部一工区经理张华介绍道,除软岩变形、断层破碎带、富水构造带等不良地质影响外,该项目还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寒冷、冬期长等多重困难。
走进隧道施工现场,工人正在进行紧张的钻孔作业,“目前,管段内2座斜井已建井完成进入正洞施工,正洞完成20%,其中4号斜井2172米,采用I级机械化配套施工,历时510天,提前施组65天完成,作为关键线路,为东祁连山隧道提前贯通创造了条件。”张华说。
隧道施工。人民网 况玉摄
据了解,中铁三局自主研发的有害气体自动检测系统,自今年投入使用以来,利用一个平台、三个部位、四个终端,实现了多维度、不间断的有毒有害气体自动检测,进一步保证了施工人员的作业安全。
“每位工人的安全帽上都配备了北斗定位系统、警示灯和二氧化碳监测集成模块。”张华补充道:“与以往相比,安全帽上新增加一个二氧化碳监测模块,能够在工人施工作业时,实时监测周围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如果超过5000ppm,会立马产生报警提示。”
世界上最大跨度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
在川青铁路的另一端,尖扎黄河特大桥如巨龙般横跨黄河,其主桥采用三跨连续钢桁系杆拱桥设计,以141米+366米+141米的超大跨度,主桥预计2025年7月完成合龙,其全长648米,拱顶距水面高达130米,相当于一座40多层楼的高度。
尖扎黄河特大桥。人民网 况玉摄
“尖扎黄河特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也是中国跨越黄河跨度最大的铁路钢桥,采用连续钢桁拱结构,主桥预计2025年7月完成合龙。”川青铁路11标中铁大桥局项目经理张雄说。
在设计之初,如何平衡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成为了首要考量。作为黄河尖扎段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一部分,大桥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环保需求,通过调整线路位置,实现了桥梁一跨过河,减少了河道内的施工影响。
张雄说:“大桥前期设计主跨为366米,有一主墩设立于黄河河道内,且钢桁拱架设需在黄河水面上进行运输,故而我们将线路位置做了调整,让桥一跨过河。”
吊装施工。人民网 况玉摄
据张雄介绍,该桥由50个节间组成,每个节间的杆件通过吊机吊起后,用高强螺栓连接,就如同“拼积木”。这50个节间的杆件,都是在喷涂完漆后再运上桥间进行组装,“虽然每一个杆件的组装十分繁琐,但这也减少了油漆等扩散污染。”
谈到为什么设计成拱形,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总设计师闫岩表示,“当时勘查现场的时候,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尖扎当地的文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射箭文化。为了更多地凸显射箭文化,我才选的拱桥,因为整体看来形似‘弯弓’,横卧黄河之上。”
来时绿水青山,走时青山绿水
高原“天路”建设正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仍在续写。甘青隧道进口的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同样被置于重要位置。面对青海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将弃渣场设置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区域,并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和严格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弃渣完成后,立即进行恢复绿化工作,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弃渣场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将弃渣场设置在了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区域,做到来时绿水青山,走时青山绿水。”川青铁路甘青隧道1标中铁十一局项目部书记夏荣昌说。
甘青隧道进口作业工区弃渣总量36.4万m³(实方),其中16.1万方利用于路基填方,剩余弃渣弃于支沟内,弃渣场共占草地129.1亩,弃渣完成后恢复绿化129.1亩。
甘青隧道进口弃渣场。人民网 况玉摄
“弃渣场施工中充分体现了维护自然面貌,少开挖、少刷方、保护自然植被、减少环境污染的宗旨,遵循绿色施工,确保环水保工作达标。”夏荣昌说。
高原“天路”的建设不仅是技术与勇气的较量,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建设者们正以智慧与汗水,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